- 概要
- 历史
- 地理
- 经济
崂山区位于青岛市区东部,与老市区相邻,东南濒临黄海,总面积389.34平方公里,人口19.14万,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四块牌子,一套工作机构的管理体制”。辖设中韩、沙子口、王哥庄、北宅4个街道办事处。
崂山区拥有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两个国家级政策开发区域和国务院确定的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崂山风景区。这里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增加环保投入,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绿色工程等系列环保工程,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区,这里成为了一个环境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居民健康长寿的理想之地。
崂山区以境内的崂山而命名,其山脉纵横,群峰峭立,古木参天,海山相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等名胜古迹,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崂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崂山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引得古今名人逸士、名道高僧纷至沓来,故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崂山区海岸线绵延曲折,长达103.7平方公里,盛产对虾、海参、鲍鱼、扇贝、石花菜等海产品并形成了以裙带菜、中华鲟、淡水蟹、甲鱼等名特优品种为主的高效渔业。现拥有大型国家级群体性渔港1处,小型渔港12处。崂山物产资源丰富,其中崂山矿泉水,崂山花岗岩和崂山茶尤为著名。
崂山区坚持以经济高效型、人才集聚型、旅游度假型、环境生态型等“四型城区”为建设方向,高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尽快树立青岛东部新城区的形象。 2005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11.30亿多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66亿元。在产业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道路、供排水、电力、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网络。在行政中心区建成了世纪广场、青岛市体育中心、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市文化博览中心、新青岛医学院、省国际会展中心等一大批大型公益设施,成为青岛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另外,建成了青岛新二中、国际学校、高级职业学校、世纪广场、会展中心广场。城区文化、教育、休闲、卫生等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增强,发展硬环境不断完善,东海路、香港东路的绿化亮化基本完成,城市形象大大提升。
夏、商、周为莱夷地。春秋时属齐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不其县,属琅琊郡至西汉。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于不其县内置不其侯国。东汉光和年间(178~183)至三国不其县属东莱郡。晋咸宁三年(277)至南北朝属长广郡,郡治设不其县。隋开皇十六年(596),不其县并入即墨县,属东莱郡。唐、五代、宋、金、元、明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属即墨县乡区。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逼迫使清廷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将崂山地区原属即墨县仁化乡的大部村庄和里仁乡、福海乡的部分村庄划入胶澳租借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乘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取而代之侵占胶澳租借地。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辟胶澳商埠。1929年,胶澳商埠政区改为青岛特别市,崂山地区属之。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崂山地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崂山地区属青岛市。
1949年6月崂山地区解放,设崂山行政办事处属南海专署。1950年,改属胶州专署。1951年4月,改属青岛市。1953年,设崂山郊区。1961年,设立崂山县,隶属不变。1988年11月,设立青岛市崂山区。
近两年来,崂山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调整策略、破解难题、整顿秩序、盘活资源、优化结构,全面展开新一轮创业,使全区呈现出风正气顺心齐、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实现了协调健康发展。
崂山区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协调发展,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集约发展,通过生态保护和提高城市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优化环境带动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等举措,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崂山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0.36亿元,同比增长17.5%;全区累计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区市两级)24.98亿元,增长15.6%。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6个,其中,过千万项目11个;合同利用外资2.22亿美元,增长13.1%;外商直接投资1.43亿美元。全年引进内资个数238个,实际利用内资55.29亿元,其中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5个,实际利用青岛市以外资金27.83亿元。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4.17亿美元,增长16.5%;其中实现出口额19.15亿美元,增长19.4%。从出口大类商品分类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额分别为5.44、12.44亿美元,分别占全区出口额的28.4%、65.0%。
崂山区内地势以丘陵为主,地面平均高程为海拔55m,地表水常年控制在3m左右。
崂山山脉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
崂山区位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资源充足,热资源较丰富,降水量较多,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历年日照平均为2503.3小时。年平均气温12.1℃,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2%。
崂山物产资源丰富。崂山矿泉水闻名中外,水质优良,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是酿造酒类和饮料的最佳水资源。产于仰口湾畔的崂山绿石,为石中珍品。崂山拳头菜、云峰菜、奶豆腐是游客垂睐的土特产品。因独特的“小江南”气候而生长的崂山茶成为不多得的饮品。寒露蜜桃、樱桃等品种优良,远近闻名。广阔的海岸线为海洋捕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盛产黄花鱼、海参、鲍鱼、扇贝、海带、石花菜等海珍美味。
崂山区肩负关建设青岛未来最重要新城区、迈向国际化发展目标中的主要空间地带、青岛市改革开放的实验区历史重任的崂山区,按照青岛市“规划建设高起点、产业发展高层次,社会发展高质量”的总体原则,园区已形成了中心城区、二条产业带和三个可持续发展经济区,塑造了现代化城区风貌。截止目前,园区固定资产累计投入123.58亿元,高科园产业区、中心区、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批重大公益项目已先后投入使用。我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管理模式,崂山区、高科园、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崂山风景区实行了“四合一”管理体制,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
以高科技、大项目为主攻方向,累计引进外资638个,合同利用外资16.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5亿美元。其中,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62个,产业区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大项目为主体的家用电器、通讯及电子信息、生化医药、食品饮料、汽车零部件五大主导产业群体。与此同时,大专院校8所,各类科研技术开发机构23家纷纷在此落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家,这些企业涉及机械、建材、纺织、服装、海洋药物等十多个主要行业,主要产品200多种,投资行业向多元化发展。1998年,园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6亿元,税收总收入10.5亿元,财政收入4.09亿元,名列山东省各市榜首,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领先地位。经济增量和经济总量占青岛市的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对青岛市的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扩大。
崂山区是青岛构筑大旅游格局的独具增长活力的现代旅游中心,近年来,崂山区准确把握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加快了石老人旅游度假区与崂山风景区一体化和优势互补发展步伐。地处黄金旅游线、面积达12.8平方公里的石老人旅游度假区,依托高科技工业园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一批高档次的旅游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度假区内青岛海洋游乐城、青岛市海豚馆、高尔夫球队场、国际啤酒城等30多个娱乐休闲项目与在建的迪尼斯乐园、海洋公园、石老人公园、五星级的海景大酒店以及环宇国际城、弄海园、梅海园等一大批造型别致的别墅群,把整个??保护的同时,加大对风灾山新的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而随着崂山风景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崂山海陆空立体旅游红已基本开通。区内已形成了以“山海风光、啤酒文化、渔村民俗、美食购物、海洋娱乐”为特色,“吃、住、行、游、购、娱”的景点相对集中,功能相对完善的旅游环境。客流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